红军南方游击区战史(43)椰岛风云(二)冯白驹
革命进入低潮之后,一部分人经受不住考验,自首叛变了;一 些人对革命失去信心,回家当了农民,或者逃到南洋另谋生路。但坚定的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并没有被敌人所吓倒,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揩干净身上的血迹,又继续前进了。
冯白驹就是其中一位出色的无产阶级战士。
1905年5月,冯白驹出生在琼山肥大山乡长泰村。父亲务农, 兼营开采小型石场,经济上略为宽裕。白驹自小就在村中念私塾, 14岁那年进入高小,念完三年,继入旧制中学,结业后赴南京投考东南大学,未被录取,在该校补习半年。1925年下半年转赴上海大厦大学,攻读半年预科。1926年初,冯白驹参加学校闹学潮, 反对腐败教育,辍学返家,结束了学生时代。
日显衰败的家庭对他寄以厚望,希望他能在政府机关中谋到 一官半职,为家门增光。然而冯白驹走的道路与家人的愿望相反, 尽管遭到责骂,也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在海口,冯白驹找到 儿时的好友、中共地下党员李爱春(时任国民党琼山县委员会主任委员),要他介绍革命工作。李爱春介绍他到海口郊区农民协会 办事处当主任,从此,冯白驹踏上了革命征途,开始了漫长的革命生涯。
1927年4月22日,当血雨腥风弥漫城镇街头,革命者的头颅高悬城门路口时,冯白驹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府城寻找党组织。几经周折,找到中共琼崖地委书记王文明。王文明向他传达了地委的决定:鉴于李爱春同志英勇牺牲,地委决定成立琼山县委,由 冯白驹任县委书记,深入农村,组织武装,反击白色恐怖。
年方22岁的冯白驹,不顾环境险恶,走村串户联络地下党员和农会的骨干分子。他一次又一次摆脱敌人的追踪,找到陈秋辅和冯裕江,组建了琼山县委。
县委成立时,作了三项决议:(一)三人分头到各区去,联系 从海口、府城撤回农村的党员,建立各区委和乡的党支部,发展党员,领导群众斗争;(二)开展宣传活动,揭露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建立了村革命政权;(三)立即组织短枪队,镇压首要反动分 子,打击反革命气焰,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积极开展武装斗争。
随后,冯白驹组成一支20多人的短枪队伍,利用各区乡收集的私家武器,选择琼山县东部敌人力量较薄弱的乡团为打击目标。 6月间,他指挥短枪队偷袭树德乡下田炮楼,打死团丁数人,缴获3支驳壳枪。继而,他又组织农民群众和农军1000多人,连续捣毁白石溪炮楼,袭击大陂市,攻克道崇团局。这一系列斗争吹响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琼崖武装斗争的号角。
1928年5月,特委调冯白驹出任澄迈县委书记。冯白驹有时化装成牛贩子,有时扮作风水先生,一村一村地去寻找被打散的 党员。经过一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各乡的支部重新建立起来了,在此基础上重建区委和县委,澄迈的工作局面终于打开了。
这时,琼崖特委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决定将特委机关搬进海口市,以城市为中心,发动兵变,幻想通过夺取城市政 权达到夺取全琼革命胜利的目的。不到一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特委机关被敌人全部破坏,特委书记黄学增和其他干部牺牲。
冯白驹从一个在海口做小贩的交通员那里首先得悉特委被破坏的消息,立即召开澄迈县委紧急会议。他果断地说:“特委机关是全海南的党组织,是工农红军的领导中枢,我们要和各县委马上联系。想办法重建特委。”会后即派人到各县去协商,冯白驹亲自跑了琼山、安定、琼东等几个县,找到各县领导同志,并到母瑞山找到正在病中的王文明(时任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研究重建特委事宜。
1929年8月中旬,由王文明和冯白驹为召集人,在母瑞山的内洞山,召开了各县委代表联系会议。会上,冯白驹分析了琼崖 的革命斗争形势,他指出:革命运动就像大海的潮汐,有高潮也有低潮。革命的挫折就像退潮,退潮过后便是来潮。特委损失的教训,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王文明首先赞同冯白驹的意见,阐明迅速选举产生临时特委的必要性。经过20多位代表讨论,一致选举王文明、冯白驹等九位同志组成中共琼崖临时特委。会议还做出决议:党的工作以广大农村为中心,迅速恢复被敌人摧残破坏的各级党组织,巩 固和发展农村山区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发展壮大红军,坚持武装斗争。
1930年1月,琼崖特委派冯白驹偷渡琼州海峡,到香港找广东省委汇报工作。省委立即选派他前往上海参加党的会议,在那 里,他第一次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周恩来代表党中央鼓励他说: “你们琼崖党抓住红军,抓住农村革命根据地,抓住苏维埃政权, 这三件大事很好,今后,只要紧紧依靠群众,高举武装斗争的旗 帜,坚持斗争,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会后,广东省委派邓发偕冯白驹一起回到海南,指导工作。 1930年4月,冯白驹在母瑞山主持召开了琼崖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由于王文明病逝,到会代表一致选举冯白驹为特委书记,从此,冯白驹从先辈手中接过红旗,肩负领导琼崖革命斗争的重任。
这次会议成为琼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起点。到1930年春末,全琼人民武装队伍已发展到五六百人,红军独立团扩展为两个营。特委发动群众,配合红军,在全琼各地掀起了一次声势浩 大的“红五月”活动。
“红五月”计划的重点,是围攻“团猪”运动。“团猪”是琼崖百姓对反动民团一类的地方武装的蔑称。反动民团经常到乡村 征粮勒饷,收取苛捐杂税,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群众恨之入骨, 故称之为“团猪”。围攻“团猪”,办法有两种,一是把敌人的炮楼碉堡包围起来,用装沙的“土坦克”作掩护,把洒上煤油和辣椒粉的柴草运到炮楼碉堡底下,点火熏烧,群众称之为“蒸猪”。 另一种办法叫“壁围”,就是趁夜间用萎席架起一层长长的壁作掩 护,然后挖地道,通到炮楼碉堡底下,从炮楼里发动进攻。
1930年8月,琼崖红军已扩大到14个连,共1300多人,冯白驹在母瑞山上正式宣布成立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委任梁秉枢 为独立师师长,杨学哲为政治委员,参谋长王天俊,政治部主任潘霖,下辖两个团,一个独立营。不久,琼崖独立师被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红军独立师的建立,使琼崖武装斗争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有力推动了琼崖第二次土地革命高潮的到来。到1931年底,在冯白驹的正确领导下,红军独立师迅速发展到2000人,成为一支坚强的革命武装力量,连同苏区各县、乡基干队、赤卫队,全琼有革命武装七八千人,琼崖的武装斗争进入全盛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